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通常被用來分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特征。發展中國家一般存在傳統農村與現代城市、現代工業部門和落后農業部門共存的二元經濟結構。發展中國家的傳統農業部門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勞動者在相當低的工資水平上提供勞動;因而城市工業部門的工資只要略高于農業部門,即便增長很慢甚至不增長,也可以起到吸引農業剩余勞動力流出的作用。當農村中的剩余勞動力全部被吸收時,二元結構才宣告解除。
我國在1992年10月正式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在這之后,隨著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深化,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出速度加快,這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整體勞動生產率水平。
但農村勞動力總量畢竟是有限的。當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工業、服務業轉移到一定規模,城鄉生活水平差距縮小到一定程度,劉易斯模式將無法持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快推進教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城鄉均衡發展,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生產經營的效益被改善。
經濟學家、長江商學院金融教授周春生領銜所著的《新二元經濟:新經濟繁榮與傳統經濟再造》一書認為,我國舊有的城鄉二元經濟已走向終結,當前正在迎來有限供給與無限供給競合的新二元經濟。
傳統經濟學理論中,陽光和空氣等少數要素可以實現無限供應,因而通常不會被納入研究,而其他資源有限供應,存在稀缺性,才納入研究。本書認為,人類依靠自身知識積累開發的資源,過去被錯誤地等同于其他經濟資源的稀缺性而被認為具有稀缺性,無視了人造知識資源的快速增長。事實上,計算機-互聯網革命以來,數字經濟的到來,人造知識資源以及基于這些資源所形成的產品已經深深地影響了現有的經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這些人造資源及產品的供應可以認為是無限的,也可以進行市場交易并產生市場價值。
書中指出,近些年來,技術和數據等新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在中國井噴式增長,以數字產品為代表的無限供給產品也層出不窮。中國專利申報數量激增,研發支出也在快速增長,而數據資產的增長更是后來居上,預計2025年規??蛇_48.6ZB,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據圈”。
數字經濟是現代無限供給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包含數字產業化(信息通信產業),以及產業數字化。這本身就體現了無限供給要素和有限供給要素的高度融合,起到相互依托的作用:有賴于數字化,制造出更好的有限供給產品,使硬件條件更為優良、性能更佳、成本更低,從而催生出更多的無限供給產品。
但要看到,數字經濟的到來確實對于部分行業起到了顛覆性的作用,以商業服務業為例,就被電商尤其是近兩年興起的直播電商嚴重沖擊。但也有相當多數的行業,如制造業通過數字技術帶來了生產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
書中探討了全球的數字經濟發展概況,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的新經濟發展,以及發展中國家的新經濟和全球數字鴻溝。中國數字經濟的成長在最近十年里舉世矚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頂層設計的政策,斥巨資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并配套編制了完善的激勵政策體系,在電子商務、移動支付、消費互聯網以及電子政務等領域更是居于領先地位。但本書作者強調,我國的高端芯片、工業控制軟件、基礎軟件、核心元器件等與數字產業相關的關鍵技術仍然受制于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度也尚未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傳統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因產能飽和及市場平衡的出現,資金會趨向于成長速度更快、發展更快的行業,就我國具體情況來看,新經濟產業因此吸納了相當充沛的資金。而知識資本積累以及實踐中的試錯,本身也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資本的投入。書中指出,以數據資產為核心的商業模式正在蓬勃發展,消費互聯網日漸成熟、工業互聯網正在興起。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資金通過股市、銀行等多種渠道流向新興產業,具有合理性。應當鼓勵和引導投資者更加關注對于數字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創新單元,包括改善勞動資料的創新、擴大和改善勞動對象的創新、產品功能和質量提升的創新、新的產品和服務的創造,從而實現投資者、創新企業、科學家和創意者階層乃至全社會的共贏。
本書指出,當前的產業升級、更迭和新經濟增長,對于勞動者知識和技術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包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當前的經濟形態決定了勞動密集型行業的部分工作崗位不可避免要被智能機器和機器人取代,所以要鼓勵新生代勞動力進入新興產業,以及部分勞動力從傳統產業向新經濟產業的遷移,為之提供進入、轉型的知識,以及技能培訓支持。
書中還分析了新二元經濟體系中的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動,據此就當前中國經濟轉型與傳統經濟再造提出了分析建議。按照作者的觀點,數字經濟、無限供給經濟和傳統有限供給經濟不是完全競爭關系,而是競合關系,兩者的融合程度將不斷提高。數字經濟對于傳統產業的替代或顛覆,對于經濟發展、消費者福祉總體上是利大于弊的。而數字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形成特定領域的企業壟斷、惡性競爭、濫用市場支配力等,則應通過進一步有效的、前瞻性的建章立制,以有效的頂層設計來確保新經濟被納入有效監管,促使新經濟更好地發揮其積極作用。